特别奇怪,从来没有过:这个公主先嫁了一个,我不满意,结婚当天就把驸马弄死了。几年没管,发现公主生了三个孩子,是蒙恬的,问题是我没把她嫁给蒙恬,蒙恬自己也有老婆,两个人居然就生了三个娃…还有这种剧情吗…
《大明文魁》
开头不太行,可以直接跳过去,看后面官场风云。感情线很少很烂,可以当背景板。
主角林延潮是个名臣、能臣,但不是个脸谱化的传统好官。他做事的准则是利人又利己,拍马屁、收受贿赂、勾结上下什么的都做过,但心中目标一直不变,那就是“挽天倾”。
本书有个不同的地方,在于他进行的不是蒸汽机式的改革,而是符合国情时代的“后张居正改革”。他有一句话说的好,“绵绵用力,久久为功”。他从年轻时开始便立言讲学,以求开启民智,然后水到渠成。顺代说一句,但凡古代小说不少都要“连中六元”“连中三元”,只想名头好听,收集成就,但主角却是利用自己“三元及第”的影响授课讲学、写文著书。可以说,他是张居正+王阳明。
最赞的是这本小说充分体现了“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”。比如,他的老师申时行对他照顾有加,但主角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拖延办事的时间,把“老师放在火上烤”,而申时行呢,当太监张鲸可以奉上更大的利益时,他也毫不留情地把学生踢到一旁。后来的内阁大学士沈一贯,当年与主角共事时关系甚好,但二人一起入阁后仍斗得你死我活。还有明明他和顾宪成都以天下为己任,但二人政见不同,仍然化友为敌。
故事主要是在讲成为“小张居正”,但他大权在握后如何改革却没讲。而且有一点,他达成抱负的重要前提是万历皇帝早死了二十年,否则他再能干也没用——皇帝用他在前,不用便一声令下,他也无力抵抗。
万历皇帝在本书和历史上都是大烂人。本书令人欣慰的是没有大开金手指,比如在主角影响下烂人皇帝成为唐太宗。皇帝虽然开始欣赏主角,但后来张居正死后便猜忌百官,包括主角。
在本书中,他明知张居正冤,但为了面子和权威,他就是不愿意平反;他明知百姓苦,但他就是要自私自利,闭耳塞听。官场糜烂,就是从他摆烂还不放权让别人做事开始。
主角和活着的张居正关系不好,但二人是“学友”“道友”,主角也替张居正鸣冤、平反。
我是先看了《绍宋》后看得本书的。《绍宋》中在最大boss宋高宗被穿越者替代后,历史上的不少“投降派”“大奸臣”竟也公忠体国,甚至自焚殉国。二者共同说明了一个朴素的、我国古人常说的道理:上梁不正下梁歪、“楚王好喜腰,国人多饿死”。皇帝,或者说leader,真得很重要。虽然说个人在历史浪潮下十分渺小,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君臣延唐祚一百余年、而宋朝自此偏安,张居正以一己之力给大明续命五十年,不正说明英雄之重要吗?
张俊偶尔会想起自己死在太原城的儿子:官家的年龄正和儿子相仿/田师中得女/太原城破:
太原城破了,破得这样容易…张太尉盍上眼睛。他想起围城的那二百多个日日夜夜,城破后投河而死的王总管,兵荒马乱中死去的儿子,他还那么年轻,新婚不久…他越是念着太原,越是庆幸没有参与北伐…他该以何种心情去面对这座面目全非的城市?种师道死了,王禀死了,寥寥几个突围的同袍如今只剩下他自己;城中的百姓也被屠戮一空,现在太原怕不是在说女真话!不过数年时间,一切都已风流云散了。
张俊不是个好父亲…他吃喝嫖赌,他爱财如命…他甚至可能会像曹操那般骑走曹子脩的马,虽然他儿子没给他这个机会…他和金人间隔着国仇家恨,血海深仇,却也没一意想着抗金,“精忠报国”…他喝兵血,吃空饷,买屋置地,淮上时几乎为了金银投降金兵…他也有了别的孩子,新的儿女。
可他仍念着长子。道君皇帝和渊圣皇帝回来了,他吃了酒,心想:你的大郎还好好的,我的却是再也回不来了。于是席间瞧着田师中不由悲从中来,几乎当场泪下。他去京中述职时面见官家,也会大逆不道地想到他正与自己的孩子同岁。官家蓄了胡子抱着女儿,他仿佛也可以想到自己有了孙子孙女。
他的大儿子只活了二十岁…没有子女,妻子改嫁,同袍皆亡于王事,堂兄弟也纷纷凋零。张俊死后,除了每年祭祖时族谱上的名字,大概没有人会想起他。但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会念着他——张俊知道,他的大郎会与自己同在。
本位面:临死的张俊看到了早已死去的长子和岳飞。
尧山战败if:“国事至此,朕当为国死。靖康辱已甚,朕不可再辱。”“朕身为天子,自当与诸军共存亡。”
…兀术便取了那头盔去见重昏侯并重昏公父子两个,顺带叫上了那死掉的赵宋官家他妈韦太后。韦太后自听闻儿子死了,每日只是哭哭啼啼,此时见了兀术手上的头盔,越发流泪不止,竟“呃”地一声厥了过去。兀术大感无语,只叫仆从将这女人拖了出去。转头见那父子俩畏畏缩缩束手束脚地立在原地,见兀术看过来便像软脚虾似的趴在地上,却是连韦氏都不如——人家还是站着哭晕的。还没等兀术开口,这俩烂人便赔笑道:“好教大王知道,九哥向来是不识好歹,不识抬举的,大金承天景运,自然…”随即便是一连串奉承言语,先是痛骂自己的儿子/兄弟,然后就拍大金国的马屁——也是毒打多了历练出来了,倒也晓得不用诘屈聱牙的文字了。虽然如此,听到这番废话照兀术向来的性子非得给他们一顿鞭子。但他此时忽也没了兴致,只是叫他们滚走。这父子俩如蒙大赦,忙不迭地走了。兀术在帐内静坐了一会儿,便掷下头盔,寻小秦学士喝酒去了。
北伐失败向/如周世宗北伐中途病逝向:说实话赵玖身体真心很好啊
令人欣慰的是,本人对于绘本的看法正从有用转变为有意义,虽然绘本理应没有意义,只有市侩功利的无趣成年人才会这么想。绘本只是绘本,只是用于share,就像《红楼梦》的创作从来不是为了批判封建制度、歌颂真情一样。曹雪芹有了表达的欲望,而他手头有一个故事。至于红学家们看出的什么很多时候只会博曹公一笑。我认为绘本也是这样。
我觉得英文绘本,许多次第一遍读来摸不着头脑,读了第二遍叫我会心一笑。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绘本,情节很简单:黄纸条和蓝纸条拥抱,两个纸条变绿了,回家父母不认了。他们哭了,恢复原色,又能回家了。本人一瞬间就开始思考其中的含义:拒绝诱惑?坚持本我?…鉴于小朋友们还没有本人这么老成持重,老谋深算,老奸巨猾,本人不得不觉得自己想多了,真是庸人自扰。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层含义,他就是在讲故事。
而我小时候读的书,是“有意义的”,仿佛是为了结束时那一句说教而创作的:“…小朋友们,要懂得分享哦!”这不由叫我想起鲁迅的《二十四孝图》,大文豪小时候看的可是《郭巨埋儿》之类的叫人捏了一把汗的惊悚故事,来教导孩子孝顺。本人只是被教导懂得分享,正是再幸运不过了…
好的绘本就像好书:人物不是扁平的,而是立体的;作者在describe,而不是在argue;他也许有那么一个大道理,但也有留白,待我们见仁见智。